供稿:法学院,开云官方网址,开云(中国) |
审核:周彩霞,黄江滔 |
发布:2024/12/20
[讲述人]袁辉,开云官方网址,开云(中国)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4年荣获“我喜爱的曲园好老师”称号。
2011年,我博士毕业前看望老师时,老师曾忧心忡忡地说,“上讲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第一次上课连话都说不出来。”对于尚未有过真正从教经历的我而言,带着这样的“提醒”来到曲阜师大,多少有些惶恐不安。然而,一晃十三年过去,在讲台上我也站到了第十三个年头,每次上课还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当初的不安早已烟消云散。某种意义上,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自己,也改变着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
尊重时间规律
改变学生首先需要改变自己
任教以来,我在法学院主要讲授中国法律史、外国法制史、中国家族法和英美法学等课程。在以讲授现行法为主的法学院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多少显得有些“异类”,对于法学院新生来说,更是一时摸不清头脑,原本是来学习实用性强的法学知识,为何又要再学一遍历史?对于理科生而言,甚至是“痛苦加倍”。从自身研究来说,法史学兼顾法学和史学,既能关注现实,又能反思历史,堪称“双赢”,但在教学中若是不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那只能叫“双零”。
让学生喜欢法史,重视法史,首先需要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自己。时间的规律在于它始终向前,虽然带着过去的痕迹,但更多的是推陈出新。尊重时间规律,反映在教学中就是尊重不同时代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己与新时代的“适配度”,带给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思维方式。2011年,刚登上讲台时,很多学生仍是“80后”,与我年龄相差不大,“代沟”也不深,作为刚刚毕业的“青椒”,很多求学、求职经验对他们也有实实在在的帮助。然而,2024年,课堂里的学生多是“05后”,成长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思维多变,自我意识强烈,和他们之间产生共鸣并不容易,而外部的世界变化更大,每年千万级的大学毕业生浪潮,更加严峻的考研、就业环境,若是再拿着十几年前的经验去教导他们,不只是在“刻舟求剑”,恐怕还会赚得一个“爹味”十足的评价。
所以,自从上课以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古代史”当做“当代史”来讲述,努力寻找中外传统法制能与当代社会相衔接的地方,努力让自己的思想比学生还“新潮”,尽可能站在时间长河的浪头上。为了做到这些,我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中外社会和法治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和法治变革的热点问题,有意识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涉及到热点问题,像是近期的珠海恶性事件、美国总统大选等,都会第一时间在课堂上与同学探讨,多点“现挂”,少些“老梗”,不给学生吃“隔夜饭”。所以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同一次课,学生们听到的内容总有较大差异,在我的课上,学生不止可以学到《唐律疏议》、清末宪政,也能了解到“星舰”升空、人工智能,让学生们改变对法史的固有印象,逐渐学会在传统中找到与当下联系之处,能以历史思维思考当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享受着始终“年轻”的快乐,每天都有新想法,每次课堂讨论都有新收获,这样的教学相长会让教学永远保持着新鲜感。
克服时间惯性
帮助学生摆脱“遗憾”轮回
从教十多年来,经历了很多次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轮回”,在我看来,多数学生的求学生涯都有这样的规律:大一时热情满满,大二时仍有冲劲,大三时负担沉重,大四时迷茫离校,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会后悔没有珍惜大好时光,没有规划好大学生涯。然而,指望18、9岁的学生整体性地对未来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并不现实,这应当是作为老师的使命。
无论是曲阜还是日照,都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安静的小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光怪陆离,适合读书但多少显得“与世隔绝”。即便身处“互联网时代”,但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喧嚣,平静的现实生活总能将它们的冲击消解掉,难以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但他们中的多数人终将离开曲阜、日照,面对外部世界的巨大冲击,他们需要在专业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
为了帮助学生做到这些,每年大一新生上课,我的平时作业就是安排他们看《乡土中国》,在课上让学生谈感想,并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现代转型中的各种问题,研一新生上课则让他们自己搜集并讲述热点新闻,并展开集体讨论,目的都是让学生形成了解社会、观察社会的好习惯,保持与世界发展的同步性。担任学业导师期间,我曾让学生每周提交阅读、英文热点新闻心得,对有考研意愿的同学,让他们提前搜集意向院校的详细资料,有的同学因此最终成功上岸外交学院,这也算是意外之喜。
只有更好的了解世界,才能了解自己,在上课时,我也会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们播放各种纪录片的节选,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管婴儿”到“临终关怀”,让学生经历了一场另类的“家族法”洗礼,尽管有同学曾戏称这门课像是“致郁课”,但在他们能够直面人生百味后方能更好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若要让学生在上学时感到“满意”,有时很简单,只要打分宽松,纪律稀松,多半会获得“美誉”。但是,要想让学生毕业后仍感到满意,那无疑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这也是作为老师真正要去追求的目标。这些年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但教学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真诚地对待这份职业,真诚地对待学生,教学的意义才能实现,教学的高度和深度需要“温度”来支撑,这就是我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