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校史】鹿钦海:那些年,我的大学室友

有一种记忆叫大学,有一种情怀叫母校

今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开云官方网址,开云(中国)(教师工作部)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开设“我来讲校史”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这期让我们共同倾听鹿钦海校友讲述的曲园故事。

       讲述人:鹿钦海,1965年生,山东高密人,1988年毕业于曲师大历史系,胜利油田职工。作品在《中国旅游报》《齐鲁晚报》《中国水利》等发表,出版过散文集《故乡、爷娘和我》。


那些年,我的大学室友

曲阜师范学院报到,是1984年中秋节后的第一天,爷用自行车我到了高密火车站。坐着火车到了兖州,下了火车立马看到了“曲阜师范学院”接学生的大牌子,然后坐上学校安排的大卡车。至今记着学校那棵大迎客松前的迎新同学阵营,还一眼看到了历史系的迎新点。有个细高个的师哥热情接待了详细地告诉我些注意事项,一路又把我送到了学校的“机械厂”宿舍。

1984年是曲阜师范学院扩招年,当时的学生宿舍不够用了,我们部分同学就被安排到学校机械厂二楼的一间类似储藏室的细长房间。进去一看,已经安排好了七张床,房间也收拾得干干净净。至于洗手间之类,那个地方就太不方便了。但因为刚从紧张的高中过来,所以并不在意这些。

第二天就到历史系阶梯教室“开班会”,班主任郝承敦老师昌乐人也,刚大学毕业,给我们讲了些注意事项和要求。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敞亮明快,是个“直来直去”的好人!

我当时就庆幸自己遇到个这么好的班主任,终于可以放心地落实我的“大学计划”了……

机械厂虽然住的时间很短,却记下了我们入学后的很多青春故事。比如一进东门后,进门左拐,第一床的彭同学,经常借着灯光,撩起他那件衬衣来,细细地捻开翻弄着看。我当时因为跟他“不熟”,还以为他正在找虱子呢。毕业多少年后,问起这事来,他竟然矢口否认是找虱子。可他到底找啥呢?没有答案。

可他拿了历史学士后,竟然又拿了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特别还放弃金融高管岗位,又研究化学,发明了消灭白蛾等害虫的根治方法。他太让我汗颜了,但他这么专注于研究消灭害虫,是不是也跟找虱子有渊源呢……

第二床就是秦同学了。他山东菏泽人也,说话“水”“非”不分,走路急了会一腿不由自主地跳起来,至今想起来挺亲切的,很有些孩童正年少的无邪模样。但这个家伙做人却很有大哥的派头,虽然那个时候说话“咬舌子”地让我很听不“真切”,但秦同学做人亲切。

秦同学再往南,就是胡同学了吧,也是菏泽的,还分配回了菏泽老家,他说话菏泽味道更浓了,刚认识他的时候,我似乎只能听懂一半吧但后来开了普通话课,这家伙学得挺快,不久就很有些央视播音员的味道了……

往西再拐过来,就是郭同学了。这帅哥济南的,大约是我们宿舍唯一的城市孩子,后来也分配回了济南,成为了大房企的高管,天天日理万机,除了同学聚会时候见过,至今没能再坐下来聊聊房地产何时还能辉煌……

西墙自南往北,第一个就是张同学了,他当时个子虽小,但派头十足,虽然他也有菏泽同学说话“水”“非”不分的共性,但他说话喜欢拉长调儿,悠扬有余,所以他发音不准的口音,却给了我听进去后理解的时间……

张同学往北,就是高同学了。这大哥少言寡语的,是我们宿舍的老大,不知从何时开始,“高老”成了他的雅号……我和他从机械厂数学楼,再到7号楼,毕业后一起奔赴胜利油田一直没分开过

高老”往北就是我了。我们七个舍友,虽然一个宿舍的时间也就几个月,却让我终生难忘。

其实我们在机械厂待的时间挺短,因为这个储藏室宿舍冬天太冷了,似乎又见不到多少阳光,所以深秋的时候,抑或是冬天了,我们就搬到了数学楼一间大教室,几十个机械厂的舍友,就又回归到高中时候一间大宿舍的快乐……

至今记着安排我们住进去的时候,系主任杨少溥老师亲自到了,还严格要求说,班干部不能住下铺。杨老师元史讲得好,书法也漂亮,却不懂我们当时的心思。因为大家都喜欢睡上铺。上铺相比安静不扰,而杨老师可能只是觉得上铺不安全还麻烦……

在数学楼住了多久,不记得了。但当时宿舍很大、同学很多,而且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课,同学们来去匆匆的,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高三时候的紧张环境。虽然也记着很多同学,但如果具体说一下到底有谁住在这里,确实记不全了……

新宿舍楼建起来后,我们就一起搬去7号楼。

七号楼就在今天开云官方网址,开云(中国)一进新南大门后西面大操场的北面,挺长的一个大楼,我们很荣幸成了第一批入住的同学。新宿舍楼真是太方便了。不但从此让我们告别了上厕所不方便的过去,还一下楼就是足球场,给了我们非常方便的锻炼机会。

至今记着我们是搬进了4楼的23房间,朝阳。一进门,左边第一床是张秋生、刘洪文,再往南就是徐善伟和我。进门右边是蔡玉和、陈少北,再往南就是蔡勇、高明春。从此,我们哥八个,快快乐乐地度过了余下的大学时光,除我之外,他们个个不但保持了质朴初心,还在各行各业成绩卓越。其中秋生同学成了我们班第一个史学博士后。善伟同学两次作为中青年专家,被上海的两所著名大学聘请,是国内著名的世界史研究专家。蔡勇同学大学毕业即考取许凌云老师的硕士,后改行从政,悉心听取百姓呼声、认真解决百姓困难。玉和同学年轻有为,不但在校长的岗位上大刀阔斧改革、矢志振兴教育事业,后来步入机关,一样兢兢业业,搞好教育管理工作。少北同学公平天下、初心不改,如今成为京师著名大律师。洪文同学转战山东、安徽,潜心教学,桃李满徽鲁。明春同学认认真真教学、坦坦荡荡做人,分配到胜利油田后,一直在教师一线干到退休。高老低调做人,高调教学,成为胜利油田一代名师!

下课或者饭后之余,至今想起来423宿舍最大的快乐,就是“吹牛”了。吹牛分两种,一种是闲聊,分天上地下的胡说八道,再就是闲扯历史了。每晚躺下睡不着的时候,信息都会集中“分享”,比今天网络还迅速地传播给你我。另一种“吹牛”呢,就是打扑克牌。其实就一副扑克,还不是全部的,也不用一张一张地摸牌,只是尽可能均匀地分给大家几张,然后开始扣着放牌,可以一张也可以几张,让对方或者跟着放“一样”的牌、或者“猜”对错。猜对了,牌就退回发牌的。错了,猜的就得拿着所有的牌。跟牌不猜只是一种选择,因为最终还是得“猜”,或者你猜人家、或者人家“猜”你跟上的牌。最后谁手里没牌了,就赢了。

如今再总结一下这种玩法,纯粹就是一种心理战。但那个时候年轻,精力旺盛的了不得,就大家围坐一起发泄青春。至今记起来,我们这种玩法,因为简单快捷,其他宿舍的同学竟然也经常过来“参战”。比如如今在浙江工作的博士高凡夫同学,就很喜欢过来一起“吹”几把,却赢少输多……

下午没课的时候,到下面操场踢足球,曾经“风靡一时”。而且当时,学校还组织了首届女子足球赛,我们班女同学在我们一众男同学的陪练下,竟然所向披靡,一举拿下冠军!特别决赛的时候,王玉华同学那几乎凌空扫射的一脚,1:0拿下政治系队、最终夺冠的进球,至今犹在眼前……

锻炼的多了,身体自然就壮实了些。虽然高三的时候得过美尼尔氏综合征,大学里却再也没有犯过。期间还多次去校医咨询过,也按照大夫的嘱咐,认真落实了生活和锻炼,特别调节了心情。所以四年大学,身体越来越棒。

我大约是三年级的时候才准备考研的,当时因为家穷买不起参考书,就借了物理系王连生同学的新概念英语,认真自学。但学到第三册一多半的时候,就临近考试了。中学时的英语基础太差了,所以虽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考的都还不错,但34分的英语成绩……

如今快退休了,想起当年那些趣事,就仿若眼前。谢谢当年一起的舍友、同学,让我们写下这么多青春故事。

编辑:孙琪 编审:黄江滔

发布:开云官方网址,开云(中国)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